安徽省池州市介绍:池州市,简称“池”,别名“秋浦”,安徽省辖地级市。池州市下辖2个区、3个县人口132.8万人。

安徽省池州市介绍

安徽省池州市介绍:

池州市,简称“池”,别名“秋浦”,安徽省辖地级市。池州市下辖2个区、1个县人口132.8万人。池州于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设州置府迄今1400余年 ,属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的交汇处,以“名山、秀水、富硒地、好空气”而著称,池州拥有世界地质公园、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。


池州名称由来与变迁:

池州市,简称“池”,别名“秋浦”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始置池州,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州为郡,原池州地称秋浦郡。《通典》“秋浦郡”注:“池州分宣州置郡”;清刘世珩《贵池县沿革表》:“池州为秋浦郡,实唐天宝年间之称”。


池州的自然地理:

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,地处东经116°38′至118°05′,北纬29°33′至30°51′。东接铜陵、芜湖、宣城,南邻黄山,西、北与安庆、铜陵枞阳县,隔江相望,西望庐山,与江西九江、景德镇、上饶市毗邻。池州东南部以九华山、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,是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,中部为岗冲相间的丘陵区,西北部沿江地带为洲圩区,地势低平,河湖交错。池州市气候温暖,四季分明,雨量充足,光照充足无霜期长,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。年平均气温16.5°C,年均降水量1400--2200mm,年均日照率45%,年均无霜期220天,最长286天。  


池州市行政区划:

池州现辖辖2个区、3个县(贵池区、东至县、石台县、青阳县)。总面积8399平方千米。

贵池区(11个街道、9个镇):池阳街道、秋浦街道、江口街道、里山街道、马衙街道、墩上街道、梅龙街道、秋江街道、杏花村街道、清风街道、清溪街道、牛头山镇、梅街镇、殷汇镇、涓桥镇、乌沙镇、唐田镇、梅村镇、牌楼镇、棠溪镇

东至县(12个镇、3个乡):尧渡镇、东流镇、大渡口镇、胜利镇、张溪镇、洋湖镇、葛公镇、香隅镇、官港镇、昭潭镇、龙泉镇、泥溪镇、花园乡、木塔乡、青山乡

石台县(6个镇、2个乡):仁里镇、七都镇、仙寓镇、丁香镇、小河镇、横渡镇、大演乡、矶滩乡

青阳县(10个镇、3个乡):蓉城镇、杨田镇、庙前镇、朱备镇、木镇镇、新河镇、陵阳镇、丁桥镇、杜村乡、乔木乡、酉华乡


池州历史文化:

诗词:“相逢桥上无非客,行尽江南都是诗”(萨都剌《重过九华山》),池州素有“千载诗人地”的美誉。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、五游秋浦,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;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《清明》诗,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,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、蜚声中外;陶渊明、白居易、苏轼、王安石、包拯、文天祥、岳飞、朱熹、陆游、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,留下了数千首诗作。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《昭明文选》,就是梁昭明太子萧统奉命召集翰林学士,在池编辑并刻版印刷的。

宗教:以地藏精神为内核的九华山佛教文化个性突出,地域性强。作为国际性佛教道场,九华山既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,又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。

曲艺:池州是中国傩戏之乡,被誉为“戏曲活化石”的池州傩戏、“徽池雅调”青阳腔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称为“中国戏曲的百科全书”。石台目连戏和黄梅戏姐妹腔的文南词名列省级文化遗产。池州还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重要流行区,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

池州名人:

杜荀鹤、金乔觉、费冠卿、李芃、黄观、周馥、许世英、张乔、姚依林、梁红玉、杜子建、大左、许历农


池州人文景观:

九华山、杏花村、升金湖、平天湖、怪潭、蓬莱仙洞、南溪古寨、秀山门博物馆、九子岩、东至九天仙寓风景名胜区、牯牛降风景区、醉山野

 

池州市高等院校:

本科院校:池州学院

专科院校:池州职业技术学院、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


池州风俗民情:

民俗:“五里不同风,十里不同俗”,独特的地理位置、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,形成了池州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。东至花灯、九华山庙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贵池罗城民歌、石台唱曲、平安草龙灯、鸡公调、福主庙会、酉华唱经锣鼓列入省级文化遗产。


相关内容:

池州市领导班子

1499 2024-05-12